自從Bill James把數據分析導入棒球之後,這種不同於傳統的分析方式,也逐漸影響了籃球,關於數據分析的籃球網站越來越多,NBA球隊也開始配置擅長數據分析的人員,利用所彙整的大量數據,這些分析可以讓人對籃球有不同於傳統的想法,有時甚至完全顛覆你的思考,讓你在過年欣賞NBA直播的時候,也許會有另外一番不同的想法:
進攻籃板沒那麼重要
這季NBA的進攻籃板率(每次投籃不進時搶到進攻籃板的機率)平均大約是26.4%,跟上個球季大約相同,但是這個數字是七十年代中期開始紀錄這個數據的以來最低的,九十年代的進攻籃板率大約是33%,八十年代還要更高一點。現在的教練越來越不重視進攻籃板,為什麼呢?
第一,NBA的進攻越來越強調跳投,長人更常拉出來替其他球員作掩護,因此失去了籃下卡位的先機。第二,因為進攻籃板和勝利的相關性很低。根據統計,從1992年到2002年間,在一場比賽中進攻籃板搶得比較多的球隊,贏得那場比賽的機率大約是48%,連一半都不到。
助攻數字會騙人
最近三個球季,Steve Nash都以平均兩位數字的單場助攻拿下聯盟助攻王,事實上,從1998年到1999年球季之後,曾經得到聯盟助攻王的只有四位球員:Jason Kidd、Andrew Miller、Chris Paul和Steve Nash。只不過,聯盟在意這個頭銜的球員並不太多。
助攻的重要性在NBA中一直相當有爭議,首先,助攻的定義並不夠明確,它的用意是要給予傳球造成得分的球員肯定,但是這個標準有點主觀,以致於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判別標準。第二,助攻紀錄的「主場優勢」的確存在,2009年球季,有9支球隊在主場和客場的單場助攻差距超過8%,丹佛金塊隊的差距最大,達到了17%。第三,紀錄助攻不見得能完全反映場上狀況,比如說兩人快攻得分時,最後得分和傳出助攻的球員貢獻差不多,再比如Rajon Rondo常被批評因為隊友跑位能力優異,所以累積助攻相對容易。
還有一項比較少為人知道的爭議,在七十年代初期,每次投籃被記上助攻的比率大約是五成,到了七十年代末期,這個比率已經提高到六成,並且一直持續到今日。以Oscar Robertson為例,他的年代傳出助攻的比率大約是53%,到了最近幾個球季已經到達58%,也就是說如果Robertson適用後者的比率,他現在會是聯盟史上助攻排行榜第二名。
為什麼會有這種上升幅度呢?有人說是因為早期投籃命中率較低,搶到進攻籃板補進的機率較高,而這樣是沒有助攻進帳的,或者你也可以相信Oscar Robertson所說的,「因為聯盟不希望古早的球星超過今天的球星。」
禁區得分不等於進攻效率
理論上,越接近籃框的出手命中率越高,所以對球隊來說越有利,籃下三秒的規定似乎就是為了這個理論而定的,用來避免進攻球員一直停留在籃下不離開禁區。球評和教練常常說,這場比賽之所以贏球/輸球,是因為他們不停地在籃下得分/沒得分。
所以禁區得分越高,球隊的進攻效率越好?這是上個球季NBA球隊禁區得分和進攻效率的相關性:
看看本季的成績,目前NBA每場禁區得分最多的三支球隊分別是丹佛金塊隊、猶他爵士隊和邁阿密熱火隊,他們的進攻效率分別是聯盟第5名、第13名和第4名。而目前NBA進攻效率最好的三支球隊分別是奧克拉荷馬市雷霆隊、奧蘭多魔術隊和費城七六人隊,猜猜他們禁區得分可以在聯盟排第幾吧?
答案是第14名、第22名和第8名。
球迷的干擾對球員沒有影響
看比賽的部份樂趣,有時候在於場邊球迷。這邊指的不是那些場邊正妹,而是球迷的瘋狂情緒。紐約尼克隊最出名的球迷,就是會在場邊座位上和客隊球員互相叫囂的Spike Lee,還有更多球迷會在客隊球員進攻時大喊「D-E-F-E-N-S-E」或發出噓聲,甚至用大型的標語或者揮舞各種道具影響客隊球員的表現。
籃球比賽中最標準化的得分模式就是罰球了,不管你在哪個球場,面對的都是離籃框15呎的罰球線和離地面10呎高的籃框。每當客隊球員站上罰球線時,主場球迷總是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要干擾他,這些激情演出有效果嗎?
如果把過去20年,超過23,000場NBA比賽的罰球數量加起來,客隊的罰球命中率平均是75.9%,而主隊的罰球命中率則是……75.9%,兩者完全相同。
連勝或連敗,有那麼嚴重嗎?
當你支持的球隊贏球或是輸球的時候,你的心情會隨之起起落落,如果球隊開始連勝或是連敗時,這樣的反應會更加強烈。NBA球隊一個禮拜大約會出賽三場到四場比賽,如果你認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奪冠希望甚濃,沒想到這個禮拜竟然三戰皆墨,會大大打擊你的信心,相反地,如果你認為自己的球隊正處於重建狀態,結果竟然能夠三四場連勝,這將會燃起你對未來的希望。
還有另外一種情況,奪冠熱門球隊拉出了一波13連勝,看來真是勢不可擋,看來真的沒有球隊可以阻擋他們得到冠軍了,或者墊底球隊如同眾人看衰,連續13場比賽不知道勝利是何滋味,這下真的無法翻身了。
球迷這樣的反應是不是過度了呢?下面這張表計算出球隊勝率和連勝的關聯性:
上面可以看到,即便是三成勝率(大約是25勝57敗)的球隊,在球季中打出一波四連勝的機率也只略低於五成,而七成勝率(大約是57勝25敗)的球隊,在球季中打出一波13連勝的機率也差不多有五成。是不是比你想像的要高呢?
明星球員五犯更要讓他上場
除了受傷,犯規麻煩可能是你最不想看到支持的明星球員發生的問題,NBA球員在一場比賽最多只能犯規六次,超過就得「畢業」-再也沒辦法上場,所以當自己隊上的明星球員有了犯規麻煩時,教練為了保護他,通常會提早把他換下場,等到比賽最後的關鍵時刻再把他派上場。
只是這樣真的正確嗎?根據統計,用替補球員代替有犯規麻煩的明星球員上場,會讓球隊每分鐘平均少得到0.17分,有犯規麻煩的明星球員打起球來會更綁手綁腳嗎?根據統計,他們在場上的+/-值還比平常要高。保護明星球員可以得到勝利嗎?根據估計,讓五犯的明星球員在場上,可以比把他擺在板凳上提高12%的贏球機率。
可是犯規麻煩不是表示明星球員有六犯畢業的可能嗎?一般五犯的球員吞下第六次犯規的機率大約是21%,而明星球員呢?只有16%。那麼為什麼教練都會把五犯的明星球員換下場呢?因為他們怕「萬一」他真的六犯畢業,他們受到的責難會比過度保護五犯明星球員來得高。
手感發燙並不存在
到底有沒有「手感發燙」這回事,可能是數據分析和傳統籃球最大的歧見之一,甚至違背了一般人的想法。但是如同之前曾經提到的文章,以1980年到1981年球季的費城七六人隊為例,沒有證據證明這次出手的命中率和上次出手有關聯性,換句話說,每次出手都是獨立的事件。
比賽中的出手也許影響的變因比較多,但是如果只觀察罰球,1980年到1981年和1981年到1982年球季波士頓塞爾蒂克的罰球數據也顯示,球員在罰第一球的表現,不會影響他們第二次罰球的表現。
因為這項發現爭議實在太大,所以不斷有人持續研究,他們發現三分球大賽裡-幾乎是聯盟最準的一群射手,在沒有防守者阻礙的情況下投籃-也沒有證據證明所謂的手感發燙。相反地,有人發現如果球員連續幾次出手都投進,也就是所謂的手感發燙,則他們下次會採取更高難度的投籃,讓命中率比平均低3.5%,而投籃的速度會比前一次沒投進時快16%,而且拿到球出手的機率會比前一次沒進時高10%,這些對球隊來說都不是好現象,如果球隊裡所有球員都是如此,平均一個球季可以讓球隊少贏4.5場勝利。
已經很積極了還不夠嗎?
你支持的球隊在比賽中早早取得領先,你以為勝利簡直就是囊中之物,誰知道對手忽然開始反攻,看起來勝利沒那麼容易到手,甚至到了第四節開打的時候,比數反而被逆轉了。你會認為是因為球員打得太消極了,而場邊的教練在暫停時也會大喊「Stay Aggressive(更積極點)!」是這樣嗎?
如果我們把兩隊在第四節開始時差距在5分之內,但是曾經有一隊之前把差距拉開到15分(也就是另一隊努力地把差距趕上)的比賽找出來,並且進而分成兩種情境:第一種是原來領先到15分的球隊,現在差距被拉進到5分之內;第二種是原來領先到15分的球隊,現在反倒落後5分以內,猜猜哪支球隊進攻比較積極?
答案是後者,當球隊領先消失,反而眼看就要落敗的時候,球員會更積極進攻,他們會投更多三分球,而且用比平常少四到五秒的時間就出手。為什麼?這是所謂的損失規避(Loss Aversion),對於以為已經到手的勝利即將飛走,人們會感覺更為痛苦,所以更傾向孤注一擲、不顧一切地要奪回勝利。
七秒出手只會累壞自己
一般球迷都愛看進攻更甚於防守,因此進攻快速的球隊常常有比較多的球迷支持,因為速度一旦提升,進攻所花費的時間會更短,造成更多投籃的機會,而且這樣也可以大量消耗對手的體力,就算投籃不進也可以把對方累死。
1990年到1991年球季,丹佛金塊隊的Paul Westhead教練就採用過這種策略。他鼓勵球員在七秒之內就出手-只有聯盟平均的一半,而且大量的投三分球,畢竟依照簡單的算數,就算只有35%的三分球命中率,也比50%的兩分球命中率要好,不是嗎?防守上Westhead也大量採用後場壓迫和設陷阱的防守,用來大量消耗對手的體力。還有,不要忘了金塊隊的主場可是在海拔5,280英呎的高山上啊。
結果這項策略只是把自己的球員累死,而對手有更多輕鬆得分的機會。那個球季金塊隊的戰績是聯盟最差的20勝62負,而Paul Westhead在次一季把球隊進攻調整回正常速度,不過還是被炒魷魚了。
防守贏得冠軍,進攻也可以
「進攻贏得門票,防守贏得冠軍」,這句話在NBA的地位近似真理,名教練Pat Riley說過這句話,公牛隊的Michael Jordan驗證過這句話,甚至不久以前的2008年,波士頓塞爾蒂克又再度以堅強的防守贏得總冠軍。所以防守比較好的球隊,擊敗對手的機率真的比較高嗎?
從1947年到2010年間的NBA賽季,聯盟防守最好的球隊曾經贏得過9次總冠軍,進攻最好的球隊贏得過7座,看起來差距不大。如果把範圍拉大到季後賽呢?防守比較好的球隊贏得系列賽的機率大約是54.4%,進攻比較好的球隊贏得系列賽的機率大約是54.8%,幾乎差不多(相加會大於1的原因,是其中一支球隊可能防守和進攻都比對手好)。如果把範圍拉大到所有50,000場比賽呢?兩邊的勝率依然差不多。
所以防守真的贏得冠軍嗎?還是這只是教練要激勵球員防守的妙招呢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