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17a1f6294e3a40ef10e6a706700bcf4.jpg   


http://tinyurl.com/3sto5yn


Taking a look at the numbers behind the NBA labor dispute


Posted on June 30, 2011 by arturogalletti


【為了擔心有些讀者極度畏懼數學,以下是原作者先列出來的結論,看看可不可以吸引你繼續讀下去】


-球員的薪資和通膨相符,也就是說他們的薪資並沒有上漲。

-老闆增加了花費。老闆的營運支出(根據他們自己的數字)是通膨水準的五倍。

-即便依照老闆在新的CBA提出的模型,2020年一切都會再來一遍。

-老闆要求球員拿少一點,以彌補糟糕的管理問題。


聽起來有比較有趣了嗎?


我讀到∕聽到很多故事說,現在的NBA薪資架構會讓聯盟經營不下去。這些故事說,這個系統有問題,失控的薪資架構讓小市場球隊無法生存。


這些故事很容易就讓人可以相信。只要你閉上眼睛想想,很快地一些拿肥薪的球員就會浮上心頭。


當我讀到∕聽到這些事的時候,有件有趣的事發生了。我腦中的警鈴大作。我大腦裡的財務胡說八道檢測器啟動,找到一些不合理的數字,這個叫做詭計。老闆宣稱球員的薪水讓NBA無法營運根本就不是事實。他們希望談判桌的對手不是數學被當掉,不然就是沒有把心思放在這裡。


我在下面試著說明實際狀況,在此之前,你也許會需要以下網站作為背景知識:

 

1. Larry Coon關於CBA的FAQ

2. 富比士的NBA球隊收益排名

3. Wikipedia的NBA Cap說明

4. 美國通貨膨脹的數字

 

準備好了嗎?現在數字的部分來了。


最關鍵的部分在這裡:球員薪資是固定成本,佔聯盟毛收益的57%。


再說一次:球員薪資是固定成本,佔聯盟毛收益的57%!


所有關於薪資上限的胡說都只是空話。球員薪資佔聯盟收益是固定的,所以不可能失控。事實上,聯盟運用CBA把這個數字控制的很好,他們的手段包括:


1. 豪華稅門檻,這是把聯盟預估的該季毛收益除以30乘以57%。(搭配下面這項對於實際收益作調整)

2. 聯盟保留了球員薪水的8%在「託管」(”escrow”)帳戶,並且用這些錢來調整,以保證維持在57%。這是一個捏造(fudge)的東西,用以讓球員薪資維持在收益的固定比率。

 

因此聯盟賺多少錢,可以用下面這個簡單算式得出:


獲利=聯盟營收-球員薪資(固定成本)-球隊費用(變動成本)


我讀到的很多分析中,很大的問題是很多資訊都沒有公開,這讓判定事實變得很困難。分析師只好憑著毅力去不斷翻找答案,然後感覺沒有得到全部的事實。


這是一個我們可以修正的問題。這網站用數據分析處理過更複雜的算式,這個簡單多了。


先把相關資訊攤開來看:

 

1. 用每年豪華稅門檻,我們可以得出球員薪資(豪華稅門檻乘以30)

2. 我們可以知道聯盟收益(球員薪資除以57%)

3. 我們可以假設聯盟在2005年是賺錢的(比如每支球隊平均賺進1,400萬元,或者整體賺進4.2億元)

4. 聯盟宣稱今年的營業損失是3億元。


只要看看這些事實,還不用實際計算,我可以推論如果NBA在2005年賺錢,然後現在因為薪資的固定成本賠了1,000萬元,那麼球隊費用的成長率就比通貨膨脹率還要高。問題不在球員-問題在老闆,他們的花費暴增並且揮霍。


而數字沒有不同意。以下是圖示:

1.JPG  

簡單的計算是球員薪資和NBA收益完全依據通膨率增加。球隊費用則是以誇張的五倍速度。老闆必須了解這點。新的勞資協議也沒辦法解決這點。


再看一次:

2.JPG  

接下來在以下假設上運作:

 

-老闆得到工會聲稱的籃球相關收入的40%。

-球員薪資和收益都與通貨膨脹率的2.4%上升(只有一個例外)。

-電視轉播權上漲21%,如同他們上次續約的結果(例外在這)。


在這個極度偏向老闆的假設情境,老闆依然在2020年會開始賠錢,然後再度把球員薪資當作邪惡的東西。


事實上,如果老闆用的是「淨」收益而不是毛收益,他們還可以操縱資產負債表來欺騙球員,比如說利用不利於球隊價值的借貸,或者將球隊費用列為負債。


這個也有圖例:

3.JPG  

這裡我假設「淨」收益均分,老闆把他們的花費縮減到2011年的水準。對老闆來說這是一個穩定的模型,但是這靠的是把球員平均薪資從現在的520萬元砍到320萬元(40%的調降幅度,並且隨著時間過去,所佔比例逐漸下降)。


好吧,也許數學沒有這麼簡單,但是結論很清楚。老闆希望把錢從有天賦的球員手中拿過來。最後所有都要回到這個簡單的誘因,一切是這麼有趣。

 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g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