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穿了,其實球星崇拜就是一種愛情。這道理那些總被輕視的所謂「迷妹」或許比我們還知道,只是我們因為莫名究理的男子氣概,總是對她們在場邊大叫好帥或放肆尖叫的行為冷眼旁觀。

因為想要知道他現在的一舉一動,一言一行,所以你follow他的推特,在他的臉書專頁按讚,對他在這些地方貼出的問題急切地回覆(其實那常常只是他身邊的公關團隊故意製造的效果,而其實你也心知肚明),看他放在網路上的照片,知道他在比賽前/比賽後乃至於沒有比賽的時候去了什麼地方,做了什麼事,凡此種種,其實都和愛上一個人沒什麼差別。

只是不是每段感情最終都能修成正果。馬刺隊的Tim Duncan為了球隊發展而減薪,所以在聖安東尼奧一待16年,小牛隊的Dirk Nowitzki從不太會說英文到成為外線最準的七呎長人,所以在達拉斯一待15年,他們的球迷也可以毫無保留地永遠支持著他們,但是這其實只是難得的例子。(或許你要說在湖人隊待了17年的Kobe Bryant,但是我相信他真正的球迷對他是又愛又恨的)

大多數的球星最終總是會離開他待了很久的球隊,不管他們是自願或是被迫的。如果他是自願的,你會產生一種好像被另一半背叛的感覺。生死學大師Elisabeth Kübler-Ross曾提出「悲傷五階段」的理論-
否認(Denial):他怎麼可能會離開呢,他曾經是球隊的頭號明星、球隊未來的領袖和救世主,他不可能會拋下這些不管的;
憤怒(Angry):一切都是金錢的問題,我們畢竟不是那些可以一擲千金的大市場球隊;或許他真的有心理問題,所以他不能承擔這樣的責任,正如同他在第四節總是手軟;
交涉(Bargain):難道我們不能試著留下他嗎,不能替他找個好一點的搭檔,替他分擔一些工作;
沮喪(Depression):算了吧,或許他注定要離開的,或許我不會再看NBA比賽了,因為我不再知道要支持誰了;
接受(Acceptance):我們支持球隊進入重建,因為明年的選秀會上有不少好手,一定可以找到下一個救世主的。


在這個過程中,你可能會燒了他的球衣,詛咒他轉隊之後不會成功,對他在轉隊之後遇到的一些小挫折就放大檢視,其實為的是讓自己可以好過一點。就像是那些非自願分手的情侶,總是希望對方不要過得比較好,所以自己就可以抱持一種「看吧還是跟我在一起比較好」的心態。

如果他是被交易的,就好像一對有緣無份的情侶。據說情侶間分手時最常見的理由是,對不起你很好,但是我們個性不適合,其實這在球場上也是相同,對不起你很好(儘管已是老將但是依然能在場上起很大的作用),但是我們個性不適合(因為我們要開始重建並規劃未來的藍圖)。總要經過好一段時間才能適應,在這段期間你會睹物思人,看到那些他以前在這個球場所留下的斑斑痕跡,總會讓你想起過去的那段時光,那些在賽前總要被撞幾次的籃架柱子,那些放在場邊的止滑粉,那些在地板上曾經被親吻的吉祥物圖案。看到他在加盟新球隊的記者會上的照片,會覺得他好像笑起來時帶點什麼情緒,那一定是因為他還想念著老東家,當他穿上另外一支球隊的球衣時,總會覺得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。講白了其實就是一種習慣,而人就是一種習慣的動物。

最好不要看到他仍在球隊時的片段,但是或許在這個階段你最喜歡的就是看著他仍在球隊時的片段,那些搖頭晃腦然後投進逆轉的致命一擊,那些切入之後硬是豪邁拔起灌籃,那些被封為無解的轉身跳投,那些終於達到多年心願後的滿足微笑,那些當時看起來幼稚或者天真的動作言語,然後你繼續沉溺在那些美好的回憶裡……

然後新球季,就要開始了。當賽程公布時,你第一個就是會去找他什麼時候回到這裡出賽,然後心懷期待地在日曆上圈出這個日子,就好像那些總想要設計一些巧遇,好讓自己可以看看舊情人現在樣子的心思,在腦裡預想著各種可能情境要有什麼回應,只不過最後依然常是手忙腳亂。坦白說你只是想知道他現在過得怎樣,有沒有好好照顧自己,有沒有維持他精準的轉身跳投,是不是依然是那個讓防守者頭痛的傢伙,不過現在頭痛的是你而不是對手。看到他用那註冊商標般的緩慢而詭異腳步,讓現在球隊裡這些菜鳥不知所措,你會有輕微虐待狂的感覺。最終比賽結果不是重點,重點是在那48分鐘裡,你會好好珍惜可以在這個熟悉的地方再見到他的機會。

然後等到比賽結束後,當他隨著客隊搭上巴士坐上飛機離開時,你會轉頭看看那些球隊裡的小夥子,發現他們雖然球技還沒有像老大哥那樣純熟,總是會犯下一些愚蠢的錯誤,但是那些熱血和拚勁其實也滿可愛的。你會發現其中或許有個打得特別好的,慢慢地他頂起球隊領袖的角色,雖然有時候手足無措,但是大致開始有點樣子。於是你會把他當作下一個偶像來崇拜,開始follow他的推特和臉書專頁,看看他放在網路上的照片。最後你會了解這個道理:下一段感情或許不會更好,但應該也不會比較差,其實,球星崇拜也是如此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g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