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illyhunter0630.jpg  

 

當Larry Coon說話的時候,仔細聽就對了。順便預告,下一篇是驚爆紐澤西籃網隊財務內幕。


http://tinyurl.com/43b5xbv


Is the NBA really losing money?
Are the league's stated losses merely an accounting fiction? Here's a closer look


By Larry Coon
Special to ESPN.com


NBA的CBA在禮拜五12點01分截止。如果那時候還沒有新的合約,那麼聯盟就會關門,暫停所有商業營運直到勞資糾紛解決。


現在球季已經結束,來到了CBA的關鍵時刻,兩邊緩慢地進行談判。但是兩邊的歧異依然又深又寬。雖然兩邊都有一些動作,但是封館似乎是難以避免的了。在合約正式截止前,兩邊依然有最後一次面對面的機會,儘管NBA理事長David Stern老說總是會有時間簽新合約的,但是現在結論依然遙遙無期。


聯盟宣稱30支球隊裡有22支都在賠錢,一年總共要損失3.7億美元。球隊老闆希望對聯盟財務模型徹底大修,並且提出包括4,500萬美元硬上限,並且回溯到目前合約適用的方案(這會讓現在的合約減少15到25%,依據球員不同起薪而異)-但是這個提案被球員工會說成是「無從談起」。他們也討論過其他方案,可以把球員薪資限制在接近目前的水準,因此當整體收益在未來十年逐漸增加時,球員所得到的比率卻會逐漸下降。


「他們的要求太龐大,我們就是做不到。」NBA球員工會的執行董事Bill Hunter這樣和記者說。


球員工會則對聯盟的健康狀態有另外一番故事。「我們相信只有小部分球隊在賠錢,而他們的問題可以透過收益分享機制解決。」Hunter這樣告訴ESPN.com的Henry Abbott。


工會主席Derek Fisher把矛頭也公平地指向了球隊的制服組。「我們碰到的狀況是球隊在支出管理上有問題,付給員工不相等的高薪,或者沒有以他們的最佳利益為原則來決定球員和人事-這些事現在卻被用來戴在我們頭上。」Fisher在十月受訪的時候說。


聯盟說已經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給球員工會以證明他們的損失。「我們給了他們經過簽證的財務報表。」Stern說:「我們提供了稅務資料,如果他們有需要,我們會提供更多。」


「我們覺得坦蕩,因為我們給球員工會的財務資料,是運動史上前所未見的完整。」他說。


但是工會不同意那些數字所說的數字。


「關於這些數字的歧見仍在爭辯當中,我們不同意這些損失數字反應了聯盟財務的實際情況。」Hunter在全明星賽週發表的新聞稿裡說。


球員工會宣稱,有相當程度的損失只是會計作帳結果,並不代表實際營運的損失。


「也許根本沒有損失。完全關乎使用哪種會計準則。」Hunter說:「如果你決定不計入利息和折舊,大概可以劃掉3.7億元損失中的2.5億元。」


Hunter說的是球隊購買某些資產時可以分期攤還。這會出現在資產負債表,但是分期攤還並沒有太多經濟上的意義。這不是實際上會付出去的錢。


聯盟宣稱的損失只是會計虛構出來的嗎?紐奧良黃蜂隊的財務報表去年被透露給大眾,Deadspin網站最近得到紐澤西籃網隊的類似資料。ESPN.com找來了一群財務專家檢視這些資料,幫助決定這些球隊是不是真的在虧錢。


這些財務報表讓我們看到一些幕後運作─一些NBA內部工作的洞見─但是如果從它們推論太多會是錯誤。那只是30支球隊裡的2支。那些資料也不是最新的-籃網隊的是2005年到2006年球季,現行CBA的第一年。黃蜂隊的資料比較新─更精準點說是2008年到2009年球季─但還是兩年前的事了。


它們也代表了兩支最近出售的球隊,以黃蜂隊為例,受到夏洛特時期管理不佳,搬遷到紐奧良,又遭遇卡翠娜颶風的毀滅影響。既然大部份的球隊最近都沒有要出售,很少球隊經歷過黃蜂隊面臨的考驗,因此這兩支球隊很難被當作常例看待。


但是這不是說從特定球隊得到這些資料毫無用處。球員工會宣稱聯盟過度誇張損失,把購買球隊的成本和球隊營運的盈虧混在一起。為了要檢驗這種說法,我們需要最近經營權移轉的球隊的財報。很幸運的,現在我們手中有了。


所以我們不能從這些財報推斷出對聯盟整體的完整結論,但是當我們聽到這次勞資糾紛的兩邊主張時,仍然可以讓我們知道,並且也許得出哪邊的論點比較可靠的看法。


一般說來,財務報表提供了公司在特定期間表現的速照。這些報表告訴讀者(在此例是聯盟辦公室、債權人、潛在投資者和現在的球員工會)公司是誰的,對誰欠債,營收哪裡來,營收哪裡去。這些報表由公司的會計師準備,並且經由獨立的會計師事務所簽證,以確保數字都是正確無誤,也符合一般公認會計原則(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,GAAP)。


黃蜂隊的財報是一幅艱困的照片。當時是球隊遇到卡翠娜颶風後的第二年。營收略低於平均,但是球員薪資總額跟平均差不多。從營運的角度來看還算可以撐下去,不過只有很小的失誤空間。為害最深的部份是債務-他們可能在夏洛特有大筆債務,逼使前老闆George Shinn要不是把球隊賣掉,不然就是搬走。他選擇了後者,但是這又增添了3,000萬元的搬遷費。接著球隊又遇上毀滅性的颶風,最後他們在2009年總共有超過1.2億元的債務。


籃網隊是另外一支衰弱的球隊,這解釋了他們搬到布魯克林的理由。在這份財務報告的期間,他們的進場觀眾人數是聯盟後段班,球員薪資總額是聯盟最高,並且又是在一個高成本的環境中營運。在這些條件下,你可以想見球隊會賠很多錢,的確沒錯-它宣稱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別賠了4,900萬元和5,740萬元。


但是這些財報也透露了Hunter和球員工會有意見的會計準則方式。布魯克林籃球(籃網隊的母公司)付了3.61億元買下球隊。為了讓資產負債表平衡,得要有相同數額的資產。有些是實體的資產;應收帳款;和類似這些的東西。其他是「無形」資產,這是買家付出金額超過有形資產的數額。這些資產(但不是球隊本身)需要在「耐用年限」中攤銷,而它們的價值有部份(以籃網隊為例有2億元)算進每年的營業費用。對籃網隊來說,2005年這些費用加總有4,150萬元,2006年則是4,020萬元。


換句話說,2005年籃網隊營業損失(operating loss)4,900萬元裡的4,150萬元,2006年5,740萬元裡的4,020萬元,只是為了要讓會計簿平衡。那是球隊買價的一部分,但是每年以費用計算。這不代表它們窗飾財務報表,或是想要欺騙球員。這就是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把購買球隊的費用,轉成一定期間內的營虧。然而,這在Hunter和工會的討論中是不合理的論點,因為他們認為籃網隊沒有在兩年裡「賠」了1.064億元,而是分別只有750萬元和1,720萬元。


黃蜂隊的財報顯示,儘管處境困難,但如果沒有壓垮人的利息費用,他們在2009年還可以有合理的營業利潤。儘管在這樣辛苦的處境,球隊還以低利貸給了Shinn和他的公司3,500萬元-同時以較高的利息借進1億元。沒有理由去懷疑那缺乏正當理由,但是那些貸款依然造成球隊現金流上的問題。球員也許會反對說,球隊沒有好好地管理不是他們的責任,那些和球隊籃球營運無關的債務也跟他們無關。


在這兩個例子他們的論點都相同:有些問題不是球員的問題。除非球員可以從球隊買賣中分得利益,不然他們也不應該為了買下球隊的成本負責。既然他們對於球隊的管理決定無從置喙,那他們也不該為了出錯的決定付出。


如果把這個例子適用到全聯盟,這些數字就會快速累加。自從CBA在2005年生效後,七支球隊曾經轉手。球隊簿記不同數額的無形資產,然後每年攤銷,所以我們無從得知任一年有多少金額因為攤銷。如果我們假設每支球隊減掉3,000萬元,那麼每年聯盟因為球隊轉手,就會產生2.1億元的營業損失。除此之外,很多老闆可能每年支付數以百萬計的利息,而這是為了當初購買球隊的融資。這些都是實際上的債務,代表了要支付出去的金錢,但是它們跟球隊經營權有關,這部份球員並沒辦法參與。


再說一次,我們不能從兩支球隊推論到聯盟整體。但是Hunter看過所有30支球隊的最新資料,宣稱聯盟3.7億元的損失中,至少2.5億元是因為這種會計原則。從我們在這兩支球隊看到的情形,他也許的確有理由。


從老闆的觀點,不管是不是因為會計準則,聯盟每年依然在賠錢。他們堅持聯盟的整個財務模型都有問題,而這需要的不只是更好的球隊管理和更多的收益分享。


「如果虧損,收益分享是不能解決問題的。」Stern說:「因為從聯盟的角度,你不可能利用收益分享轉虧為盈。」


老闆希望有一個讓所有球隊都能持續且具競爭力的系統,這就需要全面大修了。Stern說:「在某些市場,就算他們每件事情都做對,受到市場大小和收入有限的影響,他們依然不會賺錢。」


聯盟提出的解決方案包含收益分享機制重新檢討,另外對球員成本更好的控管。先是確認聯盟整體可以賺錢,然後把錢分享出去,讓大市場球隊和小市場球隊在同一個水平裡競爭。


「想出一套系統,讓每支球隊都有同等的籌碼。」Stern說。


球員贊成收益分享機制重新檢討,但是聯盟提議要控管球員成本就很難接受了。最大的問題就是硬性薪資上限。NBA目前採用的是軟性上限-球隊在某些情況下可以超過上限,比如說和原有球員續約。因為球隊不需要讓薪資總額維持在上限之內,只有很少球隊受到限制。2009年到2010年球季聯盟的球員薪資總額是21億元,而CBA的機制保證球員得到總營收的57%。


4,500萬元的硬上限會降低球員薪資總額到13.5億元,下降36%。這意味著球員薪水比這季還要少7.6億元。


「如果要我們在提案和封館之間選擇,我們歡迎封館。」Hunter說。


依據損失3.7億元的數字,那大概是聯盟需要損益兩平所刪減數字的一倍。當然了,聯盟的目標不只是損益兩平。


「我們要達到一個比率,讓球隊和聯盟都可以獲利。」Stern說。


聯盟後來提供了保證,讓球員薪資在未來十年都至少有20億元,但是讓薪資隨著合約存續卻相對地不變,而收益則會持續增加。這同樣會達到老闆希望成本縮減的目的-讓球員薪資佔收益的57%,在十年間降低到大約40%-但是會是逐漸下降,而不是要求球員在合約一開始就巨幅減薪。


這項提議(甚至還沒有提升到正式提案的程度)也包括老闆所稱的「彈性上限」("flex cap")。這是硬性上限和軟性上限的混合體,有著6,200萬元的軟上限,其上還有數額未定的硬上限。但是Fisher說,他認為彈性上限和硬上限只是語義學上的不同而已。


「我們認為這完全扭曲了現實。」Fisher說:「那不是彈性上限,那是硬上限。」


聯盟把談判和收益分享當作是兩項不同而平行的討論也很有趣,球員認為收益分享可以是提案的一部份。老闆則說如果他們可以藉由控制薪資(比如說硬上限)轉虧為盈,收益分享機制可以解決剩下的問題。但是4,500萬元的硬上限已經遠超過中線-它的目標是讓最拮据的球隊都可以賺錢,而收益分享機制甚至還沒開始使用。老闆可以藉由收益分享緩和球員對於收益不均的質疑,但是卻讓這種不均的最糟糕層面加深。或者他們只是在做好的談判者做的事-爭取空間。後來讓薪資隨著時間增加,所佔比例下降的提案,顯然表示後者才是原因。


所以這樣你對勞資糾紛大致有了概念。老闆想要賺錢,並且提高他們投資的價值,就像其他企業老闆一樣。球員希望保護他們的既有力量和工作安穩,就像其他公司員工一樣。兩邊對於問題的本質和規模,還有如何改變無法有共識。兩邊都希望他們的說法是正確的。


說到底,我們不會談到聯盟損失到底是3.7億元、1.2億元、還是完全沒賠錢,哪個才是正確的解讀。也無關乎兩邊對於球員到底該得到多少錢,或者球隊應該有權賺進多少錢有共識。但是對於這些議題的合意當然可以加速解決方案的誕生。


球員指出他們願意分擔合理的負擔,但是目前為止他們對於聯盟的狀態還是堅持樂觀的解讀,對於他們沒有決定權的因素拒絕被苛責。老闆堅持對於聯盟的健康有悲觀的解讀,還有對於問題有著極端的方案。而兩邊已經堅持己見,僅僅修飾文字長達兩年了。


依據這些財務報表,事實可能處在兩邊之間。所以遲早,會有解決方案的。


真正的問題是需要多久,還有會變得多慘烈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ngp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